48亿罚金利刃高悬 小米“出海”何去何从
6月14日,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近日印度执法局已经向中国手机厂商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、公司负责人及三家银行发出正式通知,指控他们非法向国外转移资金、涉嫌违反《外汇管理法》。此前,印度执法局曾扣押小米555.1亿卢比资金,约合人民币48.2亿元,这几乎相当于小米去年经调整净利润的56.7%。而这次的通知,或许意味着小米这笔资金将被正式没收。
(资料图片)
屡陷风波
在印度受到打击的不止小米一家,其竞争对手OPPO、vivo同样难以幸免。
去年7月,印度执法局以涉嫌违反印度《防止洗钱法案》为由,突击搜查了vivo在印度23个相关公司的48处地点,随后宣布冻结与该公司相关的119个银行账户,涉及资产价值达46.5亿卢比,约合人民币3.9亿元。
同样在去年7月,印度税收情报局宣称,OPPO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,约合人民币37亿元,且在计算进口货物的交易价值时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,并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,要求缴纳税款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受害者”并非只有中资企业。亚马逊、富士康、壳牌、诺基亚、IBM、沃尔玛、凯恩能源等多家跨国企业,都曾被印度税务部门调查并开出过高额罚单。这让跨国企业不得不对印度的投资风险重新评估。
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表示,如果某一企业偶然被处罚尚能说是个案,但世界知名品牌纷纷遭遇印度法律“大棒”则难以等闲视之,这或能体现印度法规制定漏洞颇多,或能说明执法行为不够严谨,在监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只能“突击式”执法。
专家指出,对手机品牌而言,印度市场无疑具有吸引力,在中国及世界发达市场增长见顶的情况下,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提供了可观的需求,尽管困难重重,品牌们进军印度的大方向不会变,但为求安全,或许不会进一步加重在印度的资产,建厂扩产等事宜将被搁置,这对于急需制造业的印度而言并非好事,最终损害的是印度自己的经济实力。
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小米,截至目前,小米方面仅表示:“小米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合法合规经营,并遵守经营地的相关法律法规。”
矛盾何在
小米对印度或许有更复杂的情感,一方面,小米自2014年进军印度后,2017年便成为印度第一的智能手机品牌,另一方面,近年来小米在印度的地位有所下滑,加上当下来自政策层面的风险,小米出海战略何去何从备受关注。
Counterpoint数据显示,2022年一季度,小米曾以23%的市场份额位列印度市场第一,排在其后的分别是三星、realme、vivo和OPPO。而到了2023年一季度,印度市场销量排名出现较大变化,三星以20%市场份额排名第一,vivo以17%市场份额排名第二,小米以16%市场份额排名第三,其后是OPPO和realme。
其实从2022年开始,小米在印度市场就开始走“下坡路”。据Canalys数据,2022年小米在印度市场出货量2960万部,其中还包含子品牌POCO,较2021年的4020万部下滑超26%,尽管仍是印度市场的销量冠军,但全年市场份额已经跌至20%,较2021年的25%减少了5个百分点。
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,小米手机业务的潜力仍在,在市场下行、出货艰难的背景下,小米通过加大研发投入,推出高端机型,还是站稳了脚跟,但对印度而言,“推新卖贵”策略或许难以奏功,印度手机市场还是更看重性价比,对价格也更敏感。
这一矛盾在数据上也有所提现,小米2022年四季度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整体出货量中占比提升6.8%,手机平均售价同比增长超过14%。第三方数据显示,2022年四季度,中国大陆市场中,小米智能手机销量在3000-4000元价位段排名第一,在4000-5000元价位段排名第二,然而目前印度手机出货均价在15000卢比左右,仅约合人民币1300-1400元。
业内观点指出,如今小米愈发重视开辟线下零售店,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其手机以及AIoT产品的销售,但这种策略或将在印度被悬搁,毕竟处罚“利刃”时刻高悬,安全成了小米投资印度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。
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柱力
(责任编辑:王治强 HF013)